位置: 首页 > 党建群团 > 健康企业

“全员健康”主题月系列宣传课 第一课-预防和制止工作场所暴力、歧视和性骚扰

来源:本站转载 | 2023-07-20

“全员健康”主题月系列宣传课


第一课


预防和制止工作场所暴力、歧视和性骚扰


       为进一步改善公司职工身体、心理素质,全面提升职工健康素养,结合公司“全员健康”理念,开展“激发活力,拥抱健康”“全员健康”主题月系列活动,让每位职工通过宣传、活动感受到公司“用心、和谐、安全、创新、服务”的企业文化氛围,进一步增强职工的健康意识,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、理性的职业健康观念,关心关爱自身的职场、生活、身心健康。

       为建设健康企业,关爱员工身心健康,公司工会开展——预防和制止工作场所暴力、歧视和骚扰的宣传教育,作为“全员健康”主题月系列宣传第一课,希望通过知识科普、宣传教育和系列活动,构建一个和谐、平等、信任、宽容的公司环境。

 01概念解读

(一)什么是工作场所职场暴力
       工作场所暴力:是指发生在工作或与工作相关场所的,以身体攻击和语言威胁的形式出现的对身体暴力拍、打、咬、推、扎、侵害或心理威胁等行为。许多人认为暴力是一种身体的攻击,然而,工作场所暴力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和更广泛的问题。如在工作中受到威胁,受到殴打或恐吓甚至虐待都属于工作场所暴力。工作场所的暴力行为也包括:口头或书面威胁、骚扰、言论攻击、物理攻击等。

(二)什么是工作场所歧视

       工作场所歧视:是指一个人在申请工作时,或在工作时,本来是平等的东西由于其他原因对这个事物产生不平等的态度,由于其受保护的地位而受到不同的待遇。工作场所的歧视类型多种多样,用人单位在发布招聘广告、面试、录用、工作安排以及劳动合同解除、退休等环节中,基于种族、宗教、社会出身、种姓、移民身份、年龄、性别取向、艾滋病和残疾等在工作机会和报酬方面的不平等对男女劳动者现象。

(三)什么是工作场所性骚扰

       工作场所性骚扰:违背他人意愿,以言语、文字、图像、肢体等方式对他人实施与性有关的明示或暗示的行为。

 02法律规定

 《妇女权益保障法》

 第四十条  禁止对妇女实施性骚扰。受害妇女有权向单位和有关机关投诉。

 《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》

 第十一条  在劳动场所,用人单位应当预防和制止对女职工的性骚扰。

 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

  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,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;情节较重的,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,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:

(一)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;

(二)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;法人、非法人组织享有名称权、名誉权、荣誉权等权利;

(三)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,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;

(四)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、侮辱、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;

(五)多次发送淫秽、侮辱、恐吓或者其他信息,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;

(六)偷窥、偷拍、窃听、散布他人隐私的。

第四十四条 猥亵他人的,或者在公共场所故意裸露身体,情节恶劣的,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;猥亵智力残疾人、精神病人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,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。

03哪些人可能是职场暴力、性骚扰的加害人和受害人

       在工作场所,任何人都可能对他人实施暴力和性骚扰。包括:上级、同事,其中受害者大部分是女职工,男职工同样可能遭受职场暴力和性骚扰。

04职场暴力和性骚扰可能发生在哪些地方

       所有与工作有关的环境。不仅包括日常的工作场所,还包括实施暴力者、骚扰者因工作关系有机会接触被暴力者、被骚扰者的场合,如下班途中、客户的办公室或家中、公务旅行中、同事聚会、电话和邮件等。


05哪些行为可能构成职场性骚扰

      反复凝视身体敏感部位。

      不受欢迎的身体接触,如触摸、搂抱、抚弄、掐捏等。

      强迫性质的邀请,死缠烂打型的示爱,在被拒绝之后仍持续地邀请共同进餐或约会,使对方感受到一种“隐形威胁”。

      编制、转发、展示具有性含义的“黄段子”。

      展示、摆放色情图片、海报等。

      询问、告知、传播性经验等隐私。

      要求发生不正当的性关系等。

06应采取哪些措施预防和制止职场暴力和性骚扰

(一)在工作场合或在异性上司面前,穿者打扮得体,树立自己正派的职场丽人形象。

(二)一旦遭遇性骚扰,你首先应该是努力保持冷静,可以尝对方感兴趣的话题或事物,将对方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向。

(三)假如上述措施难以阻止职场性骚扰,那么你就应该义正言辞地斥责这种行为。

(四)为了防止职场性骚扰和二次骚扰,不要把隐私问题在职场中泄露出来,避免与其独处。

(五)及时向专门相关部门进行投诉,通过专用热线电话、专用邮箱、专用APP平台等方式,相关部门会保护被侵害人的隐私。

图文来源于

吉林化建

(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